- · 《江西农业》栏目设置[05/29]
- · 《江西农业》数据库收录[05/29]
- · 《江西农业》收稿方向[05/29]
- · 《江西农业》投稿方式[05/29]
- · 《江西农业》征稿要求[05/29]
- · 《江西农业》刊物宗旨[05/29]
江西千年的文化反思与现实关照——胡平散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回望历史:江西千年浮沉的文化关照 胡平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于自己家乡江西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千年沉重》第一章为“千年——传统中国、乡村中国、
一、回望历史:江西千年浮沉的文化关照
胡平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于自己家乡江西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千年沉重》第一章为“千年——传统中国、乡村中国、内陆中国之文化描述。”胡平细数江西千年历史,就江西千年荣辱浮沉究根溯源,落脚于文化层面加以剖析和阐释,以他敏锐的感悟与笔触,纵横捭阖,谈古论今,“上穷碧落下黄泉”,对一个个重大历史谜团、现实因窘、文人心态作了深层的剖析与解读。
1.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描写江西南昌的语言,这八个字以及这篇文采斐然的大赋无疑是献给“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的。就在王勃临别江西时,一位史上无名的阎都督又是为王勃设宴又是赠送绸缎。就这一历史时间,胡平以独特的视角予以解读,他在这里解读到当时的无名之辈类如阎都督有着尊重知识分子的强烈意识,也有着知识产权的萌芽意识。胡平的如此解读不仅体现出他看待问题的独特眼光与角度,更体现出他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强烈呼唤。
胡平不仅解读江西有名的文人和文化事件,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解读也是用心良苦。例如对“老表”这一称呼的重新解读。历史上,“老表”这一称呼大致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宋人对道士的称呼;其二因江西素与湖南联姻,故湖南人一见江西人便称为“老表”;其三,是国人给江西人注册的专用名词,即江西人的统称。这看似有理有据的解释胡平却从中读出了新的意味,他觉得这个称呼是一种带有“乡下人”色彩的贬义情感,有着用来突出江西落后一面的意味。显然这样的解读并不是胡平作为江西人而妄自菲薄,恰恰是他从江西的现实状况出发,对江西落后状况的一种优思和反省,他希望的是江西人能够摘掉与农业社会扣在一起的帽子,能够在心理上翻身。这里作者从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称呼为代表,重新思考赣人面对的尴尬处境和现实困窘,体现出他观察问题的细腻视角以及对于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
2.现实困窘的深刻剖析
人杰地灵的内陆大省江西在我们悠久的历史轨道上曾经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西是如何逐渐脱去一层层光环而沦为一个闭塞沉默的江西的?这种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到底是江西的个案还是内陆中国的缩影?这重重疑问伴随着对江西衰落的思考而浮出地表,惊醒了如胡平一般关照家乡关照中国的学者。
胡平以一颗真诚的心对江西的历史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就江西的地理风貌和农业作物上做考察,他认为江西多山区,多种红薯和玉米,作为农业省份的江西向来是安定又富庶的,但就是这样的农业大省,在好几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里,除了少数民族外,江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省份之一。江西的衰落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在文化上更是明显。曾经的科举大省,是“一门三进士,三里五状元,十里九布政,隔河两宰相”的宏伟阵势,更有自唐至清1071所居全国首位的书院数量的辉煌,如今只有南昌大学一所知名院校,但江西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是一种巨大的反转和落差,这种落差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胡平去解读这其中的历史根由。
胡平在“一面做了150年的镜子”这一章节中说道:“近代以来,江西之所以落后,在其他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未能进行一次人文环境的大廓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文环境的浑浊是江西落后的罪魁祸首呢?胡平把这种人文环境归结为科举文化和理学文化。江西素来以实时响应朝廷,与“中央”保持一致而著名。而在古代科举文化又是文人取仕的唯一道路,所以有志做官的人无不对科举制度“马首是瞻”。理学文化作为当时的正统话语和国家话语,江西作为理学文化的“老巢”自然而然更是亦步亦趋,紧紧跟上。在这情况下,科举文化造就一批批范进式的科举迷,他们“呕心沥血”,孤注一掷,屡败屡战,至死方休。理学文化以儒学精神为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性塑造着江西文人士子的人生观;以囊天阔地却排斥科学的包容性“开拓”着江西人的视野;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精神旨归指导着江西文人的行为规范。就是这种正统文化给江西人民注入了执拗保守固守传统的血液,造就了江西普遍的保守不开化的性格内涵,胡平认为这才是导致江西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显然,在我们今天提倡增强文化软实力同时,胡平显然经看到文化对小到一个省份,大到民族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 网址: http://www.jxnyzz.cn/qikandaodu/2020/0921/583.html
上一篇:南宋江西文人赵善括交游诗摭谈
下一篇:钟体志《澡雪堂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