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西农业》栏目设置[05/29]
- · 《江西农业》数据库收录[05/29]
- · 《江西农业》收稿方向[05/29]
- · 《江西农业》投稿方式[05/29]
- · 《江西农业》征稿要求[05/29]
- · 《江西农业》刊物宗旨[05/29]
为“中国饭碗”贡献西农力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要锯,先锯我!”61岁的程大娘“噔噔噔”从屋里跑出,死死抱住了自家门前直径十几厘米的核桃树。手里提着电锯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翟梅枝教授
“要锯,先锯我!”61岁的程大娘“噔噔噔”从屋里跑出,死死抱住了自家门前直径十几厘米的核桃树。手里提着电锯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翟梅枝教授带领的农业技术人员。
程大娘家所在的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地处豫、鄂、陕3省交界的秦岭山区。作为著名的核桃主产区,2000年前后,戴着“贫困帽”的商洛在核桃产业方面遭遇瓶颈——栽种面积虽大,却技术落后、效益差,当地种植户对核桃产业渐渐失去了信心。
2006年8月,当地政府和正在商洛考察、计划在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取得联系,山阳核桃试验示范站应时建立。
2007年春节刚过,翟教授团队进入山阳。调查后发现,县里现有的20余万亩核桃树,90%以上属于种子繁殖的实生树,一般要七八年才开始顶芽结果,品质更是良莠不齐。为此,对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迫在眉睫。
哪知农技人员刚进村,就遭遇了文中开头的一幕——原来,早在2003年,当地群众就有过嫁接3000余棵核桃树后成活率却未足10%的教训,村民因此抵触情绪很大。
挨家挨户做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嫁接、邀请村民试验基地参观……不久,几个既担心嫁接失败,又怕错过新技术的农民偷偷解开第一批嫁接树的保护层后,奔走相告:“嫁接的树活了,长出嫩芽了。”“誓死捍卫”自家核桃树的程大娘听说后,第二天就早早守在了农技人员必经之路,请他们为自家嫁接核桃树。
就在当年,商洛全市的核桃树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截至2019年底,种植面积升至341.9万亩、产量16.5万吨,较2006年面积翻一番,产量翻两番。更重要的是,农民从科研成果中获益的速度大大提高。
事实上,为实现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早在2004年,西农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设立推广处、专设推广岗位的高校,被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近10年来,西农专家教授累计取得的科研成果达到1500余项,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100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多个。在广袤大地上,600余名西农多学科专家携手“接力”,常年展开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工作,年均为受益农户新增经济效益达200亿元。
国内首家苹果专业试验站——西农白水苹果试验站2005年在陕西省白水县应运而生。
“我的苹果个头大、口感好,‘果'不应求。售卖起来‘论个不论斤',大果能卖到10元一个。” 聊起白水苹果试验站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陕西省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秋芳很是激动。作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陕西全省有果农近10万人,林秋芳就是科技兴农的受惠者之一。
十几年前,林秋芳家还是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的贫困户,日子过得很“恓惶”——“为了50元,借了3家才凑齐。”林秋芳暗下决心要甩掉贫穷。
赵政阳教授(右一)在“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示范基地为林秋芳(左一)进行果树采摘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白水苹果试验站的首席专家赵政阳教授。“白水要发展20万亩矮化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需要大量果苗,试验站会为你们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帮扶。”赵教授的话,为担心果苗销路不佳、不敢“试水”的林秋芳吃了“定心丸”,也开启了白水苹果新优砧木、新优品种大苗的繁育之路。
2012年,在试验站帮助下,林秋芳的果苗繁育成功,当年销售收入就达170万元。同一年,林秋芳成立了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还率先在白水县建成了“瑞阳”“瑞雪”苹果新品种示范基地,她自己也靠种苹果成了村民艳羡的“林百万”。
包括白水苹果试验站在内,西农在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建立了4个试验示范站和28个基地、示范园,聚集科技人员192人,培育新品种8个,推动黄土高原成为全球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区,苹果栽培面积占到全国1/2、世界1/4,年产值1200多亿元,带动300多万农户增收致富。
河南小麦试验示范站是“西农模式”的另一个代表性试验示范站。
2008年,西农和黄淮麦区地方种业公司、农业科研单位及种子管理部门联合共建小麦示范园,把西农自育的小麦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展示在农民“家门口”。
“没有好品种,再好的经营也是徒劳。”令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黑更全深有感触的,是小麦良种“西农979”。历时18年,西农王辉教授及其育种团队培育的“西农979”,于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201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创造了在黄淮麦区连续10余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品种奇迹。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 网址: http://www.jxnyzz.cn/zonghexinwen/2021/0305/768.html